龍樹菩薩所造的菩提心釋論全文
菩提心釋本頌
龍述菩薩 造頌
滇津顙摩 中譯
頂禮至尊金剛菩薩
離一切實有 捨蘊界入處 斷能取所取 法無我平等 自心本不生 即空性自性
如是云云。如同諸佛以及諸大菩薩生起大菩提心般,吾亦為救度未度脫
之眾生,拯救未解脫之眾生,慰藉未蘇息之眾生,令未般涅槃者般涅槃,
從此時起直至抵達菩提藏為止,祈願生起大菩提心!
於菩薩密續之門實踐修持者,如是以世俗行相令希冀菩提心之本性生起,
然後勝義菩提心乃藉由觀修之力而將生起。是故將說明彼之自性。
一、菩提心正體 禮敬金剛持 菩提心修持 滅有吾言說
二、諸佛菩提心 我與蘊等識 分別不能礙 恆許空性相
三、以悲滋潤心 勤奮作觀修 悲性之佛陀 恆觀菩提心
四、外道所立我 以理詳審察 應於諸蘊中 存住然未得
五、蘊有然非常 彼亦非我性 常無常二者 無所依能依
六、若無所謂我 作者如何思 有法則於法 世間作審察
七、若常生效用 無次第頓時 是故於內外 即無恆常物
八、若能怎觀待 俱時事物成 凡觀待他物 非常非具力
九、事物則非常 恆為剎那故 無常故事物 不遮作者性
十、離我等世間 蘊界以及處 能取所取性 以心盡滅除
十一、允諾利濟者 色受以及想 行與識五蘊 說於聲聞眾
十二、兩足尊常言 色似冒氣泡 受猶如水泡 想如同陽焰
十三、行猶似芭蕉 識好比幻化 如是宣說蘊 講於菩薩眾
十四、具四大種性 力說為色蘊 其餘成非色 無則不生故
十五、彼等之眼色 乃說為諸界 入處能所取 彼類亦應知
十六、色塵不生識 彼乃超越根 若聚故生彼 則聚亦不許
十七、區別以方分 亦見微塵分 凡觀以支分 彼豈成微塵
十八、外境一行相 相異心識入 任何悅意色 於彼成其他
十九、如於一女色 屍及所欲食 遍行具貪犬 如是三尋思
二十、同理於效力 夢中害不生 或於夢醒際 效用無差別
廿一、能所取自性 意識所顯現 相異於心識 外境無絲毫
廿二、故物之本性 絕無外境相 意識各自現 而顯色行相
廿三、如同愚昧者 望見尋香城 幻影陽焰等 如是色等現
廿四、遮除我執故 宣說蘊界等 安立於唯識 勝緣亦捨彼
廿五、於說唯識者 種種由心成 何謂心自性 就彼今將言
廿六、此等皆唯識 能仁所宣說 為除愚者懼 並非原本意
廿七、遍執依他起 以及圓成實 空性一本體 假立心自性
廿八、於好大乘者 法無我平等 自心本不生 是佛略攝說
廿九、瑜伽行者言 自心之掌控 遍成清淨心 各為自證境
三十、過去則彼無 未來不可得 住故住全變 如何有現在
三一、不現如所有 所現非如是 心識無我性 他依無心識
三二、猶如近磁石 鐵器速聚靠 於彼無有心 顯現如具心
三三、如是阿賴耶 無實卻似實 爾時來去動 彼時取輪迴
三四、如同海與木 無心卻晃動 如是阿賴耶 依身而變動
三五、了知若無身 則言無心識 彼之各自證 是何請說明
三六、言各個自證 說彼為實有 然無法詮述 說此即是彼
三七、於自亦令他 生起定準故 恆時無錯亂 智者方力行
三八、知通達所知 無所知無知 故為何不許 無所證能證
三九、心不過唯名 除名無其他 唯名上見識 名亦無自性
四十、如是於內外 或者二者間 諸佛不得心 故思幻化性
四一、形色之差別 能取與所取 男女黃門等 不存自性心
四二、總之諸佛陀 未見不將見 無性之自性 如何而觀見
四三、事物為分別 無別是空性 凡現分別處 於彼豈有空
四四、所證能證心 如來皆未見 凡有能所證 於彼無菩提
四五、無性且無生 非有離言說 虛空菩提心 菩提無二相
四六、安住菩提藏 佛陀大主宰 具悲皆恆知 空性同虛空
四七、諸法之根基 寂靜且如幻 無本滅輪迴 恆觀此空性
四八、於所謂不生 空性與無我 觀修劣空性 則其非觀彼
四九、善不善分別 續流截斷相 佛說其他空 不許為空性
五十、於心不得處 是為虛空相 彼等觀為空 即許觀虛空
五一、空性獅子吼 令諸說者懼 諸凡入彼等 彼彼成空性
五二、心識為剎那 彼之彼非常 若心為無常 豈違於空性
五三、總之若諸佛 許心為無常 彼等於心空 為何不承許
五四、初始心自性 即為非恆常 非成自性後 而說無自性
五五、如云則截斷 心我之實質 逾越己自性 諸法無法性
五六、如蔗味甘甜 火性為熾熱 如是許諸法 自性為空性
五七、於自性言空 故非說斷滅 彼亦於常性 不少分言說
五八、無明至老死 究竟之支分 十二緣起法 吾許如夢幻
五九、十二支分輪 轉於生死道 此外不承許 有情業果行
六十、猶如憑依鏡 面容輪廓現 其非移於彼 彼無其亦無
六一、如是蘊結生 投生於他有 死歿全皆無 智者恆確定
六二、總之空性法 產生諸法空 作者受業果 佛陀示世俗
六三、如同鼓之聲 芽生以聚合 外在之緣起 承許如夢幻
六四、諸法由因生 絲毫不相違 因以因而空 故知彼不生
六五、一切法不生 力說為空性 總之諸五蘊 稱為一切法
六六、以說真實性 不斷世俗流 相異於世俗 空性不可得
六七、世俗說為空 唯空是世俗 無必不生故 所作與無常
六八、惑業生世俗 業由心所生 心乃習氣聚 習氣離則樂
六九、安樂心寂靜 心靜不愚昧 不愚證空性 證空得解脫
七十、真如真實邊 無相與勝義 彼勝菩提心 亦說是空性
七一、諸凡不知空 即非解脫依 六趣生死獄 愚者作流轉
七二、如是此空性 瑜伽者觀修 愛好利他心 無疑將產生
七三、昔父母親友 施利濟於我 於彼等眾生 應報答恩惠
七四、生死獄眾生 煩惱火所苦 如吾予苦般 如是應施樂
七五、世間善惡趣 欲與不欲果 乃因於眾生 利與害所生
七六、若憑依眾生 得無上佛果 則天人享用 梵帝大自在
七七、護法彼等依 不過利眾生 不感此三趣 毫無焉驚奇
七八、地獄鬼畜牲 多種諸痛苦 所有之遭遇 來自害眾生
七九、飢渴互爭鬥 逼迫之痛苦 難除且無盡 是害眾生果
八十、佛陀及菩薩 善趣與惡趣 有情異熟果 當知二本性
八一、應依以諸物 當護如自身 遠離愛眾生 如毒應力捨
八二、聲聞離愛故 得下菩提乎 不捨眾生故 正覺獲菩提
八三、如是若審察 利不利之果 彼等一剎那 豈存貪自利
八四、悲心堅穩根 菩提芽所生 利他唯一果 佛子修菩提
八五、觀修而堅穩 驚惶於他苦 縱有靜慮樂 捨而入無間
八六、此奇值讚嘆 聖賢勝作風 彼等捨己身 財物不驚奇
八七、了知諸法空 而依業與果 稀有於稀有 神奇勝神奇
八八、護念眾生者 雖生輪迴泥 不沾諸過患 猶如水蓮瓣
八九、普賢等佛子 雖以空智火 焚毀煩惱薪 但以悲心潤
九十、悲心所轉者 蒞臨誕生戲 出宮與苦行 大菩提降魔
九一、轉動大法輪 前往諸天界 如是而涅槃 本師之事蹟
九二、化現梵帝釋 遍入自在身 調伏眾生行 具悲而示演
九三、於厭輪迴道 歇而入大乘 亦說二種智 然非真實義
九四、至佛不促使 智慧主體身 沉醉於禪定 住於彼聲聞
九五、囑則各種身 愛樂利眾生 積福智資糧 獲正覺菩提
九六、具二習氣故 習氣名種子 匯聚種子物 生死苗芽生
九七、世間諸怙主 應根而教化 世間多方便 多種成相異
九八、甚深或廣大 有些二者具 教導雖相異 空不二無別
九九、總持與諸地 佛陀波羅蜜 彼菩提心分 諸遍智所說
一ΟΟ、恆以身語意 如是利眾生 而辯空性者 並非諍斷滅
一Ο一、輪迴般涅槃 不住大主宰 是故諸佛陀 言無住涅槃
一Ο二、悲味成福德 空味乃最上 為成自他利 凡飲即佛子
一Ο三、敬彼以諸物 三有恆應供 承繼佛陀故 引世彼等住
一Ο四、言此菩提心 大乘之最上 以定之勤奮 生起菩提心
一Ο五、為成自他利 三界無他法 除非菩提心 佛陀昔未見
一Ο六、僅發菩提心 所得福德蘊 若是具形體 勝於遍虛空
一Ο七、僅於一剎那 凡觀菩提心 彼之福德蘊 佛亦數不清
一Ο八、無惑珍寶心 唯此最上寶 煩惱魔盜賊 不能害奪取
一Ο九、如佛菩薩願 不變於輪迴 諸入菩提心 意念當如是
一一Ο、稀奇然汝等 應勤如所說 其後普賢行 自己將證知
一一一、頌揚諸佛所讚菩提心 以今吾獲無比之福德
祈願沉陷有海之眾生 持行兩足尊之所示道
聖龍樹大阿闍黎所著作之《菩提心釋》圓滿。
印度估納阿嘎拉堪布以及饒席謝捏譯師翻譯;其後,印度嘎納嘎哇麻堪
布以及西藏霸詫尼麻察譯師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