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2023
禪修/觀修

2022 康薩仁波切台灣弘法行程

【空性禪修營】

日期:2022/12/4

主講:康蕯仁波切

地點:十方法界基金會

主辦單位:台灣燃燈智佛學共修會

協辦單位:高雄市中道佛學會

 

20221204 空性禪修第二場

 

主講者:康蕯仁波切

翻譯:曲尊格西瑪

 

我們繼續昨天最後的部分,也就是禪修補特伽羅無我,關於空性的建立這部分就是要先尋找那個「我」。首先,在空性建立這部分,是由佛陀所開示的,佛陀所開示的般若八千頌裡的內涵最主要就是在講解空性。對於佛陀開示的空性內涵,有龍樹菩薩及無著菩薩所作的解釋,而我們禪修的部分最主要是依據龍樹菩薩所作的解釋來禪修。龍樹菩薩對於空性的說法,之後被宗喀巴大師所沿用,所以宗喀巴大師是依據龍樹菩薩對空性的看法來解釋空性。

宗喀巴大師在未見到文殊師利菩薩之前,並不能好好的通達空性,直到最後可以親見文殊菩薩,才通達了空性。宗喀巴大師在去通達龍樹菩薩所說的空性內涵時,但還未親見文殊菩薩的時候,宗大師所做的空性禪修,就如同之前跟你們提到的,簡單的空性禪修的方式,但是在可以親見文殊菩薩後,宗大師就按照文殊菩薩所說的空性建立來理解。

但在這過程中,宗喀巴大師有跟文殊師利菩薩報告,不懂文殊菩薩所說的空性內涵。這時文殊師利菩薩跟宗喀巴大師說,可以通達空性的三個扼要、條件,第一個扼要是,要將上師跟本尊視為無二無別而去作祈求。第二要集聚資糧、集資淨障。第三個是要去閱讀創軌師龍樹菩薩所著作的經論。為什麼要具備這三個條件之下才能通達空性呢?在此有一個點,大家覺得依照自己的想法可以通達空性,大家都自認為是通達空性。可問題是,是否如他們所說的是通達空性呢?這時候就要依據龍樹菩薩所著作的論典,依這些論典為依據,來知道自己是否是真的通達空性,而真正能夠瞭解龍樹菩薩的意趣及空性內涵的就是月稱菩薩。要去閱讀龍樹菩薩及月稱菩薩所著作的內涵,倒不如可以去閱讀宗喀巴大師所做的道次第,去閱讀宗喀巴大師所做的道次第,就可以瞭知龍樹菩薩及月稱菩薩的著作之內涵。

在通達空性的部分有三點,我們講到如何通達空性、如何修習空性?關於襌修空性也必需要集資淨障,如果你沒有集資淨障,所觀修的空性可能會有錯誤。基本上,禪修空性必須集聚眾多資糧,在觀修空性的時候,首先就如同昨天跟大家講的,必須要認知所破。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知道我們是否通達空性了?有人可能會想,我怎麼知道已經通達空性?因為這是非常混亂、很容易錯亂的。實際上,我們自己尚未通達空性,但卻認為我已經通達空性,自己未證得空性卻說證得,而解釋予他人,那等於只是把自己的想法跟他人做解釋。最近有一種狀況,我們說「說法、說法」卻是把自己的想法說予他人,所以,如同文殊師利菩薩所說的,要多閱讀這些創軌師所著作的論典,看你自己所證得的空性是否與這些論典相符合,若是相符合,那就是證得真正的空性,如果不是相符合,那就不算是證得空性。

所以,當我們通達空性以後,會有什麼樣的覺受呢。如同昨天所講,我們要去通達補特伽羅無我,所以當你所感受到那個具體的「我」它是不存在的,它是沒有的!這就是通達了補特伽羅無我。譬如說本來家裡有床跟桌子,哪一天床和桌子不在,我們看到那個房間裡的時候,我們就會有一個念頭產生,哦!床跟桌子不見了!就如同我們生起一個這個房間沒有床跟桌子是空的念頭一樣。同樣的,當我們首先看到具體的「我」是不存在的,覺得它是沒有的,而產生一片空朗朗的感覺時,這就是通達空性。但是一旦你生起,「我」通達空性的這個念頭時,這個不是通達空性,到目前為止可以嗎,懂了嗎?在解釋空性的時候,是越說越深,而不是說越說越容易,如果越說越容易的話,那就不是真正證得空性了,變成在講故事。你們知道哈利波特嗎?譬如以哈利波特這本書來講,這個是人去捏造出來的,所以很好懂,沒有不懂的,一本書讀完,大家都可以理解。但空性的道理是在講諸法的真實義,因為是在講諸法的真實義,所以它的解釋會越來越難。

有一次,有個上師在講解空性的道理,這時候他的弟子說: 「哦,我懂空性的內涵了。」上師就問弟子,你懂了什麼?弟子說: 「我懂了補特伽羅無我,因為那個「我」是完全不存在的。」上師又問: 「你所謂的「我」根本不存在,這句話是誰講的?誰教的?」弟子就說「是「我」懂的,「我」會的,「我」瞭解的。」所以,有時候我們說無我無我,但是我們說懂不懂的時候,卻是在說「我」懂了。

所以這是最難的一個點,宗喀巴大師就針對這個最難的點做解釋,宗喀巴大師也在這個點上遇到困難,其他的成就者、智者也在這一點上遇到困難。所以講到補特伽羅無我時,所謂那個生動鮮明具體的「我」是不存在的,這個是一點。然後又要說,有一個「我」的存在,這是最困難的一點,如果你能做到剛剛所說的區分,區分差別的話,可以說你是通達空性的。

所以宗喀巴大師清楚的教我們如何區分這兩個的差別,首先,要通達空性之前,要開始做的就是認知所破,認知所破就是要去找那個「我」。譬如說你要抓小偷,抓小偷之前首先要知道小偷是什麼,知道小偷是誰,你才能知道怎麼抓。宗喀巴大師在親見文殊菩薩時,文殊師利菩薩跟他說: 「你之前所通達的空性,是有過失的。為什麼呢?因為你只是去觀修,只是去找,只是去想說沒有「我」,這個是有錯誤的。」

到這裡為止,可以嗎?哦!你們真的是利根者,宗喀巴大師經年累月,很多年時間都困擾的點,你們卻在幾分鐘之內就能夠理解了?譬如說,宗喀巴大師親見文殊師利菩薩的時候,文殊菩薩是從淨土下來見宗喀巴大師的,但最近就很簡單了,如果時間上可以的話,文殊菩薩就可以直接到ZOOM裡面了!我們一定要好好去認知空性的所破,這個扼要點一定要知道,當我們知道宗喀巴大師之前在通達空性時,所遇到的困難後,我們之後在通達空性、禪修空性時,就知道錯誤點在哪裡,要小心的點在哪裡。

曾經有一個上師在開示空性的道理,他也如同心經裡所說的,『無色身香味觸法』他就說: 「都不存在,都沒有。」這時聽法的國王就問上師: 「如果這樣子的話,上師你是存在的嗎?」上師回答說:「沒有」。國王又問:「那我跟皇宮有嗎?」上師說:「這也沒有」這時候國王就下令將軍,把這個上師抓起來殺掉。他們先把上師埋在坑裡面,只留著頭,以前殺人的方式是牽一頭大象來,用大象的腳踩死犯人,所以這個將軍就去牽那隻大象過來,準備把上師踩死,這時候國王就來到上師旁邊,國王就提出了一個問題: 「有大象嗎?」上師就回答說: 「有,有大象,也有我,大家都有。」

 所以大家看看,當我們說『無色身香味觸法』,講時是很容易,可是當我們要被大象踩死的時候,我們會說什麼都有,什麼都是存在的!所以,我們的心就是這樣去造作的,我們講空性,什麼都沒有,無什麼什麼…,但其實我們心裡想,這些都是有,都是存在的。我們內心為什麼會想說這些都是有的,是存在的?為什麼呢?因為是存在在那邊,那邊是有的!所以,我們心裡才會覺得這些東西是有,是存在的。

所以說,「我」有沒有?「我」是有的,但是也有一個要去遮除的「我」,所以有一個要去遮除的「我」跟一個名言上的「我」,這二者是我們要區分的。所以宗喀巴大師就依文殊菩薩的開示,來做這二者的區分。頭腦沒有亂掉吧?可以嗎?關於這點扼要,你們一定要記在心裡面!否則會把空性安立在一個非常容易的文字上做理解。如果空性的內涵是如此容易的話,那佛陀就不需要開示般若廣中略了。

我們要知道,我們總會感受到有一個具體的「我」的存在,那個「我」不是蘊體,也不是色蘊,這種具體的「我」,特別是在當我們到了懸崖旁邊,覺得「我」要掉下懸崖,並不是覺得「我」的身體要掉下去,我們會感受到有一個不是身、不是心的一個「我」要掉下懸崖,像那樣具體的「我」,就是要去破斥的「我」,要去遮止的「我」。

當這個「我」可以遮止以後,你就可以通達空性,當你通達空性時,內心會有一片空朗朗的感覺。當你有空朗朗的感覺,通達空性時,會有兩種感受產生,一種是歡喜心,另一種是害怕畏懼的心。以利根者來說,通常他們在有覺受產生時,一種是會產生歡喜心,以鈍根者來講,就會產生畏懼的心。

現在我們再次來修習認知所破,我們要知道「我」是怎麼樣顯現的。所以剛剛所說的那個所破的「我」,才是真正要去遮止的。我們首先一定要去看到那個「我」是如何顯現的,首先我們要生起一個感受,譬如當別人對我口出惡言,講我壞話的時候,我會有一種感受,那時候會產生「我」特別明顯出現,你就要去看那個「我」是如何顯現的。可以嗎?你們再次做禪修。

如何讓這個具體的「我」的那種感受生起呢,你們可以回想一下。當你得到禮物或者是得到工作,或者畢業時那種歡喜心,那時候會升起一個「我」的念頭,「我」歡喜、「我」的念頭。這時候你就要去看那個「我」是如何顯現的。如果你邊觀察的話,就會越來越容易看到,如果都不去觀察,就很難看到。

首先先想一下最好的兩個朋友,有顯現出朋友的臉嗎?當你在回想朋友的時候,如果你所想起的是朋友的臉孔,就代表現起的是朋友的色身。這時我們接著看「我」,當「我」顯現的時候,是顯現為蘊體嗎?如果是顯現為蘊體,那這就不是我們要去破斥的「我」,如果你想到「我」,去觀察那個「我」時,「我」的那個顯現,顯現是心的話,那這也不是我們要遮止的「我」,我們要遮止的「我」是那個具體的「我」,這個「我」它是不觀待身與心的,這樣子一個具體的「我」,才是我們要去遮止的。

佛陀常說無我,所“無”的,就是剛剛所說的那個「我」,如果我們說沒有一般的「我」,那就糟糕了。有一次在開會上,有一個人講無我無我,這時候我就問他:「既然無我的話,那有沒有你呀?」如果無我的話,那就沒有手也沒有腳了,那這個就屬於斷滅見了。所以佛陀所開示的無我,所“無”的那個「我」,這個是我們要去知道的。

我們繼續禪修「我」是如何顯現的。你們在禪修「我」是怎麼樣顯現的時候,是覺得很難呢?還是怎麼樣? 有兩點我們要去思考,所謂的難易就觀待自己,你是否真的想要去通達空性,如果你真的想要通達空性,就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如果不是的話,那就有很多通達假空性的方便了。

我們繼續禪修,愈禪修就會越清楚,要禪修什麼知道了嗎?懂了嗎?最主要就是要去禪修「我」是如何顯現的。如果我們能夠認知到所要遮除的那個「我」,要去遮止就容易了。

你們禪修的如何?懂了嗎?

學員提問: 剛剛講具體存在的「我」,是指常一自主的「我」?還是獨立實質有的「我」?還是有自性的「我」?還是有其他情況的「我」?

仁波切回覆: 以兩個角度來回答,你用這麼多的名相去瞭解的話,那你只會更混亂,你往這個方向走,就會跑到宗義見解那方面去了,你會覺得越來越黑暗。總之我常常這樣子講,如果你要按照宗義見解方向去走,會越說越多,解釋也會越來越廣,目前我是按照道次第掌中解脫所說的禪修空性的經驗這方面來講。首先,你要去找到一個具體的「我」,找到那個具體的「我」,之後才去瞭解這個是以自性成立的「我」,否則只是按照文字去做解釋,拼命的解釋,然後在覺受上沒有做經驗的修習,最後變成文字跟你的覺受是有差距的。

學員提問: 謝謝仁波切!請問具體存在的「我」,是遍計我執還是俱生我執?

仁波切回覆: 你們提到,是俱生的「我」?還是遍計的「我」?這個部分最重要的是,當我們閉上眼睛,所顯現的那個具體的「我」是怎麼樣顯現?能夠認知到這樣一個「我」嗎?這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你在沒有任何覺受之上,只是在文字名詞上講,以文字解釋文字,以名詞解釋名詞,這樣子的話,你的空性的道理,就僅僅只是在文字上的空性道理而已,禪修的部分是沒有的。我們現在所說的,是以覺受的方式去瞭解空性,這個是第一點。

第二點,一般來講,你剛剛所說的這些宗派的各個名詞或名言,這一些名詞是一種宗派、宗義的見解,以見解來講,譬如有西方的見解,或者東方的見解,這個是一種心的去安立。在道次第所講的禪修的空性來講,是在講一個人對於空性的覺受為何,而不是一個人的想法。我們一生當中,覺受跟想法來講的話,覺受的力量是比較強的,喝酒的人知道酒對身體不好,但是為什麼沒有辦法不喝?他知道酒對身體不好,可是他貪戀於喝酒後的覺受,沒有辦法捨掉,所以即使他心裡知道酒對身體不好,但是因為沒有辦法捨棄喝酒後的感覺,所以沒有辦法斷除。

所以我們要去看那個「我」是如何顯現的,是要用我們的覺受、感受來去禪修,依我們的感受來去看,而不是用心或者用我們的想法、用文字去講,如果用文字去講的話,你只會越來越混亂。

休息十分鐘,接著上課的時候繼續問答,有問題的話,可以提出來。

學員提問: 我想請問,剛剛我們在講說提起這個完整的、具體的「我」的時候,因為仁波切是說看如何顯現,可是我發現時它已經就在那個地方,然後我用兩個方式去找具體的「我」,比如說一個人對我講不好聽的話,這個具體的「我」生起的時候,我會覺得它好像已經就在那個地方,它速度太快了。當我要觀察它的時候,它又好像退掉了,這個具體的「我」,「我」又找不到。我又必須再一次去想人家對我講的話,然後那個完整的「我」再提起一次,然後這樣子重覆,不知道是不是就是這樣子一直重覆的觀察。

仁波切回覆: 就是這樣,非常的好。掌中解脫裡說的就是這樣子,你去找的時候,那個「我」就會躲在我們的身跟心裡,你去找又找不到。我所講的部分,你們可以去閱讀掌中解脫裡關於空性的部分,裡面有清楚的解說。

學員提問: 想請問仁波切,剛剛說觀待身心的「我」是存在的,不觀待身心的「我」才是所破。但是我們在想的時候,都是用分別心在想,我們該怎麼去釐清,我想的這個「我」到底是存在的,還是所破?這點請仁波切再解釋一下。

仁波切回覆: 首先,我們要去看「我」是怎麼樣顯現的,如果顯現的方式是顯現為身體或是心的話,這個不是我們要去遮除的「我」。比如說,有時候那個「我」會顯現是在身上,好比說,當我們回想起朋友的時候,會想起朋友的臉,這道理是一樣的。我們要去看那個「我」的顯現方式,最主要就是不觀待身心,非身與心的那個具體的「我」,它的顯現方式是如何顯現,最主要是要要去看這個。

打比方說,當我們講到「我」的時候,你會指在哪裡?我們會指自己,為什麼不會指頭呢?我會指在心間這裡,我們也不會指手或是指其他地方,為什麼?因為我們覺得「我」就是在心間這個地方,但其實在這個點上去找那個「我」,是找不到的,但是我們總覺得那個「我」就在這裡。

比如說,如果前面有一隻很可怕的動物要靠近我們,我們會一直往後退,這時候我們的「我」會在哪裡呢?我會覺得說「我」好像是在身後。比如說,有恐怖的動物在追趕著我們,在我們要逃跑的時候,我會覺得「我」是在前面,有這樣的感覺嗎?這個就是一種「我」的顯現方式。比如說,我們在要生起瞋心的時候,會有一個強烈的「我」產生後,接著才會升起瞋心。再比如說,有一個黃金做的東西在前方,你會生起說「我」需要這個,之後才會產生對這個黃金的貪心,因為有這個「我」的關係,依著這個「我」,才會升起所謂的貪心、瞋心等等。我們就是要去遮止這樣的一個「我」。

再提一個問題,之後我們繼續第二座的課程,第二座課程結束後會再開放問答。

學員提問: 我不太會講那種專有名詞,我想用一個例子請仁波切幫我確認,是不是這就是這一兩天上課所說所破的「我」。有一個人說我白目亂停車,當下道歉的同時,我察覺到,從我的內心看到那個有點擔心受怕的我。同時,在他一連串指責我的當下,我注意到另外一個我,是很冷靜的看著對方,想對方要講出什麼,然後我心裡面是微笑的,當下注意到心裡有察覺到這兩個同時的自己時,請問這就是您說的所破的「我」嗎?

仁波切回覆: 「在你生起害怕、擔心的心之前,所破的「我」是會先生起的,先生起這個所破的「我」以後,才會升起這個畏懼,害怕的心。」

我們繼續第二座課程,我們講到禪修補特伽羅無我,首先要去認知所破,剛剛講的就是要去看「我」是如何顯現的,接下來我們要去找「我」,你們就觀察一下,那個「我」是在肚子裡面呢,是在身體裡面呢?還是在頭、還是在腳? 你們去找一下看是在哪裡。

同時你也要感受,當你覺得這個「我」是在身體的時候,那個感覺是怎麼樣?這個也要去看。好比我剛剛所講的,我們講到「我」的時候,我們就馬上這樣子指著,比如說在文字上講到「我」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會覺得「我」是在哪裡?這時候會生起什麼樣的感覺,這個也要去看,可以嗎!懂了嗎?就是要找,你們就禪修,昨天是講說「我」是怎麼樣顯現的,今天我們是要去找「我」。

現在要去找「我」,你們覺得「我」是在哪裡?你們有什麼感覺,之前我們是要去看「我」是怎麼樣顯現的,這時候,會有兩種情況產生,會有一個需要去遮除的「我」,還有一個不需要遮除的「我」。現在的話,不要去看這個是該遮除的「我」,或者是不需遮除的「我」,我們不是要去看這個。第二個步驟我們就是要去找「我」,去找看看「我」是在哪裡,所以我們去找「我」,找找找到最後的時候,要產生一個就是剛剛所說的,有一個具體的「我」,這樣子的「我」是不存在的。

以宗喀巴大師的說法來講,我們要去看到這樣子的一個「我」,它是沒有的,所以要以理由,以正理而去觀察,證成沒有這樣的「我」,這時候你就算是通達空性。以正理來證成無我,是以緣起的道理來證成無我。接著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要如何禪修呢?我們就是要去找那個「我」,是身還是心呢,我們要去觀察。譬如說,如果「我」是蘊體的話,我們死的時候,這個蘊體就會不見,但問題是「我」不會變成不見。如果「我」是心的話,「我」是會感受到冷跟熱,可問題是心沒有辦法感受到冷跟熱。所以第二個步驟我們要去觀察,這個我是不是心?還是身?我們就要去觀察。

講到禪修空性時,宗喀巴大師提到觀察修是很重要的,所以禪修跟觀察修二者是不一樣的,所謂觀察修,就是要去觀察這個是是或者不是,所以當你去觀察是或者不是的時候,這個就是屬於觀察修。宗喀巴大師提到,要通達空性,就必須去做觀察修,才能夠通達空性。既然要觀察修,首先我們就要去觀察「我」是不是身,你們去想一下,覺得「我」是不是身?如果是身,原因是什麼?若覺得不是,理由是什麼?以理由的方式去思惟,這個就是屬於觀察修,透由這樣觀察修以後,有產生覺受,就表示有好好的在修習觀察修。

我們前一天的禪修只是去看,並沒有做觀察修,今天我們要做的就是觀察修。如果沒有做觀察修,是沒有辦法通達空性的。我要做一個比喻,我們平常其實就有在做觀察修,譬如說當你的對手或者你不歡喜的人,當你去想到,自己不喜歡的人曾經說過自己什麼壞話、對自己口出惡言或講了自己什麼過失,當你想到這些以後,就會生起極大的瞋心,這個就是屬於觀察修,但是,是屬於錯誤的觀察修。

對於空性的觀察修,首先我們要去觀察,「我」是不是身體,現在給你們時間去思惟,如果你覺得「我」是身體,要把「我」是身體的理由舉出來,有多少個理由?若「我」不是身體,有多少個理由,要把它舉出來。剛剛有提到一個「我」不是身體的理由,譬如說人死後身體會被火化,但問題是,「我」會持續存在。「我」不是心的理由,「我」能夠感受到冷熱,但問題是心是沒有所謂冷熱的感受。

所以你們要去找,以三個理由去看,譬如說,如果你覺得「我」是身體,就要舉出三個身體是「我」的理由,若覺得「我」不是身體的理由,也要舉出三個不是「我」的理由。你們就去找一下!這種觀察就是屬於科學的觀察,牛頓發現了地心引力的道理,他是怎麼發現到的?大家應該在學校裡學過了,牛頓發現這個道理,是因為蘋果掉下來砸到他的頭,於是他就觀察,為什麼蘋果是掉下來,掉在他頭上?為什麼不是往上彈上去呢?這就是一種觀察修,因為地心引力的觀察修,所以他就發現了地心引力的道理。一樣的,我們要做觀察修時,也是要做這些觀察,再去做禪修。要做空性的禪修,我們就要經過觀察修,最後才能夠證悟空性的道理。在佛法的術語裡叫名相,我們稱為觀察修,而在科學裡,我們稱為是實驗性的分析。

所以你們今天就去觀察,「我」不是身體,有什麼理由?舉出三個理由,去思惟這些理由,這個就是屬於觀察修,如果你覺得這個「我」是身體的話,你們也要去找出三個理由,不要問你的同伴,要自己去想。

接下來剩幾分鐘的時間,我們就問答。

學員提問: 第一堂課講的是不是一定要有一個對境,就是Object meditation。 You need an object to meditate,就是你要有對境才能把我找到,這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如果照這樣子的話,沒有對境就沒有「我」了。

仁波切回覆: 不需要,第一天的禪修是不需要一個對境的,最主要是要那個「我」的顯現,「我」的顯現那個感覺是怎麼樣?當你的禪修是需要緣著一個所緣境,這些都是屬於粗分的,譬如我們透由我們的風去觀我們的心,這一些必須要有一個所緣境,這一種禪修是屬於粗分的禪修、是屬於簡單的禪修,這種禪修的方式大家都能夠做到,而我們現在的禪修則是比較難的,是更進一步的,是心的顯現,這又更難了。

而觀察修來講的話,又是另外一種禪修,要讓我們的心產生一種決定的話,就必須透由觀察修。若沒有觀察修,我們的心沒有辦法強而有力的去確定某一件事情,你們去想一下你們不喜歡的人,不要說找不到不喜歡的人。我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不喜歡的那一個人是不是會騙人的人呢?你覺得你們不喜歡的那一個人是會說謊的嗎?會不會這麼覺得?會還是不會?為什麼你會這麼想?我們內心當下馬上會列出幾條理由,這個就是觀察修,透由這個觀察修,你就會界定說他是說謊的人。當你提出很多理由來去說他是一個會說謊的人後,你就不會去想,他是一個不會說謊的人。所以,禪修空性也是這樣子,譬如說,你說「我」不是身體,你也要透過很多理由來證成「我」不是身體,所以你們在這個兩個小時裡就去思惟,「我」不是身體的三個理由。